网络七层模型
首先来一段假大空:
物理层
Physical Layer
:负责传输比特流,管理物理介质上的数据传输。数据链路层
Data Link Layer
:处理通过物理介质传输的数据帧,提供物理地址识别、错误检测和纠正等功能。网络层
Network Layer
:负责在网络上寻址和路由数据包,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数据传输。传输层
Transport Layer
:提供端到端的通信和数据传输服务,负责数据的可靠传输和流量控制。会话层
Session Layer
:管理用户会话的建立、维护和终止,以及数据的同步和恢复。表示层
Presentation Layer
:处理数据的格式化、加密和压缩,确保应用层数据的适当表示。应用层
Application Layer
:为最终用户提供网络服务,包括文件传输、电子邮件、远程登录等高层协议。
OSI参考模型即网络七层模型
最初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
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,旨在为各种计算机网络协议提供一个统一的框架。在当时,已经存在了各种不同的网络协议和技术,但它们之间缺乏一个通用的标准和框架来进行统一的理解和设计。所以这个东西是事后诸葛亮
。
分类
在通信主机上完成的功能:应用层,表示层,会话层,传输层
在网络设备上实现的功能:网络层,数据链路层,物理层
对应关系
解释
实际上我们现在用的TCP/IP五层模型,在发送消息的时候,消息从上到下进行打包,每一层会在上一层的基础上加包,而接受消息时,从下到上进行解包,最终得到原始信息。
物理层
这里就不得不提光信号和电信号了,电信号都是101001...,但光信号里面传输的是光脉冲,最后需要光猫把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。
数据链路层
数据链路层需要来对电信号来做分组,就好像你的文字不叫标点符号会让你很难过。一组电信号称之为一个数据包,或者叫做一个“帧”。
每一帧又包含head
和data
两部分:
- head(固定18个字节)
- 发送者(源地址,6个字节)
- 接收者(目标地址,6个字节)
- 数据类型(6个字节)
- data(最短46字节,最长1500字节)
这东西就好像快递,得有头、尾巴以及寄的物品类型吧,然后这个物品就是data。
MAC地址:
- 这里的源地址和目标地址都是MAC地址,MAC地址是指媒体访问控制地址(Media Access Control address),也称为物理地址。
- Ethernet规定接入Internet的设备都必须具备网卡,发送端的和接收端的地址便是指网卡的地址,即Mac地址
- 每块网卡出厂时都被烧录上一个实际上唯一的Mac地址,长度为48位2进制,通常由12位16进制数表示(前六位是厂商编码,后六位是流水线号)

上面的文案太无聊了,我不喜欢,换个说法说完再看上面更佳:
那么我要找隔壁教室的人,直接吼肯定他是听不到的,那咋搞捏,那我找个传话筒不就好了,诶~~~~~,这传话筒的层面就是网络层了。
当然这个时候就会有大聪明想,全世界搞个局域网不就好了?世界上这是很恐怖滴兄嘚,漂亮国的人随便说一句话都传到你耳朵了,你不得麻?
网络层
所以说IP是用来标记你是哪个教室(局域网)的,而MAC是用来标记你是教室的某人(物理地址),所以一个IP+MAC可以在互联网中锁定你的位置。
问题来了,你怎么知道别人名字的?你要说你们认识?ok怎么认识的?这就得植入广告了, ARP和RARP :地址解析协议,ARP是将IP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,RARP是将物理地址转换为IP地址。
所以用公网ip访问的时候,会被导向正确的地方。
一些本层协议:
IP:网络层最重要的核心协议,在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之间传送数据报,无连接、不可靠。ICMP:因特网控制报文协议,用于在IP主机、路由器之间传递控制消息。控制消息是指网络通不通、主机是否可达、路由是否可用等网络本身的消息。
ICMP:因特网控制报文协议,用于在IP主机、路由器之间传递控制消息。控制消息是指网络通不通、主机是否可达、路由是否可用等网络本身的消息。
IGMP:网络组管理协议,允许因特网中的计算机参加多播,是计算机用做向相邻多目路由器报告多目组成员的协议,支持组播。
传输层
网络层的ip帮我们区分子网,以太网层的mac帮我们找到主机,然后大家使用的都是应用程序,你的电脑上可能同时开启qq,vx,钉钉,飞书等等。那找谁呢?
答案是端口号,每个系统都占用一个固定的端口号。
在传输层中的协议大家都知道:
- TCP:整个TCP/IP协议族中最重要的协议之一,在IP协议提供的不可靠数据数据基础上,采用了重发技术,为应用程序提供了一个可靠的、面向连接的、全双工的数据传输服务。一般用于传输数据量比较少,且对可靠性要求高的场合。
- UDP:是一种不可靠、无连接的协议,有助于提高传输速率,一般用于传输数据量大,对可靠性要求不高,但要求速度快的场合。
应用层
找到对应端口了,就把消息传递给对应的应用了,这一层的东西是最多的。
Telnet:远程连接协议,是因特网远程登录服务的标准协议和主要方式
FTP:可靠的文件传输协议,用于因特网上的控制文件的双向传输
TFTP:不可靠的、开销不大的小文件传输协议
HTTP:超文本传输协议,用于从www服务器传输超文本到本地浏览器的传输协议。使用SSL加密后的安全网页协议为HTTPS,当然现在TLS才是主流
SMTP和POP3:简单邮件传输协议,是一组用于由源地址到目的地址传送邮件的规则,邮件报文采用ASCII格式表示
DNS:域名解析协议,通过域名解析出IP地址
DHCP:动态主机配置协议,基于UDP:基于C/S模型,为主机动态分配地址,有三种方式:固定分配、动态分配、自动分配